请联系Telegram电报飞机号:@hg4123

穆勒和丽莎~~-穆勒丽莎故事

2024-09-22 13:43:08 赛事直播 洋芷天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穆勒和丽莎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穆勒和丽莎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评价《奇葩说》第三期李诞的辩词?你认同吗?为什么?

穆勒和丽莎~~-穆勒丽莎故事

01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个故事不吐不快。

1513年,意大利佛罗伦萨有位丝绸富商,为庆祝自己儿子诞生,请达·芬奇为他的妻子丽莎·乔宫多画一副肖像画。

16年后,当这副画完成时,达·芬奇本人正在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那里作客,这幅画也被国王买下。之后便保存在卢浮宫,长期不见天日,也无人问津。

这副连原委托人都无缘见过的画,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蒙娜丽莎的微笑》。

1911年,卢浮宫的一位叫文森佐·佩鲁吉亚的工作人员心怀不轨,把这副《蒙娜丽莎》外套里偷了出去。但文森佐·佩鲁吉亚发现这件“赃物”很难脱手,一直把画藏在公寓2年之久。

文森佐·佩鲁吉亚是一名意大利人,出于爱国热情,他认为《蒙娜丽莎》应该在意大利展出,而不是法国。于是他准备把画卖给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结果事情败露。

谁都没料到,这次胆大妄为的“盗窃”,同时震惊了法国和意大利。法国人为名画的失而复得欣喜若狂,意大利人则对文森佐·佩鲁吉亚这位同胞的“爱国之心”感激涕零。

长期在卢浮宫无人问津的《蒙娜丽莎》,从此声名鹊起。在归还法国之前,还在意大利各地展出过。

至此之后,《蒙娜丽莎》一跃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的“宠儿”。

  • 1956年, 一名法国参观者因为嫌弃蒙娜丽莎“不是法国人”,于是向画作的下半部分泼洒酸性液体,致使画作受损;
  • 同年, 同年12月,一名玻利维亚人在观看《蒙娜丽莎》时,突然用石头砸向画作,导致其局部颜料脱落,人物右臂遭到损坏。
  • 1919年,二十世纪实验艺术先锋, 达达主义及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法国大艺术家马赛尔·杜尚,在一副《蒙娜丽莎》的复制品上加了两撇翘胡子、一撮山羊胡和题词,狠狠恶搞了一把这副画。

历史学家唐纳德·萨松曾指出,无论是窃贼、破坏者、艺术家、广告商、电影制作人、音乐人,所有人都利用《蒙娜丽莎》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连美国航空航天局也不例外

《蒙娜丽莎》的艺术造诣无可否认,但为什么就它那么出名?达·芬奇的著作不止一副,为什么偏偏《蒙娜丽莎》的艺术价值最高,谁能肯定达·芬奇的其他作品,本身的艺术造诣就不如它呢?

可以这么说,一连串的机遇,成就了《蒙娜丽莎》。没有这些曲折的故事,今天提起达·芬奇,天知道我们想到的是什么。

一张老照片,一副眼镜,一件衣服,为什么我们有时很舍不得扔?因为它承载的,是一段过往,一段回忆。

人类,是编故事的高手。在《人类简史》中,天才作家尤瓦尔说,人类的大规模合作,社会的发展,靠的就是虚构的故事。

02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道题?

20世纪60年代,英国哲学家菲利帕·富特提出了一个经典的思想实验:电车问题。

想象你是名电车司机,正要开电车进入隧道。突然你看到轨道上有5名铁路工人。刹车此刻偏偏出现故障失灵。你可以按下转换器,火车会开往另外一个隧道。那条隧道里只有1个人。

这时你会怎么做?

没人想做这种决定。

这个案例,呈现出两个最重要且互相对立的道德理论:效益论与义务论。

效益轮主张,行为的道德价值,由行为的结果来衡量。换句话讲,一个人的做法好或不好,只看结果。它所追求的,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祉。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著名哲学家边沁和穆勒。

他们认为,只要能满足福祉最大化,痛苦极小化,那就去做。所以,”死1个比死5个好“属于效益论的一种。

很常见的,就是工作绩效,一切以结果为导向。

电影中,我们也会为拯救大众,慷慨赴死的英雄落泪。

义务论主张,行为的道德价值在于行为本身。有些行为本身就是坏的,是无条件的错误。无论任何情况下,有些事情,就是不能做。

义务论中最重要的人物,是康德。

康德告诉我们,无论在任何时候,你的所作所为,不只要把你自己,也要把旁人作为人类的资格视为目的,永远不要仅仅当成手段来利用。

简单点说:人不是手段。永远不要把人类当成达成目的的手段。

有句老话,体现了康德的根本理念:

”你想想,如果每个人都这么做,岂不是天下大乱了!“

比如德国基本法开头的第一句话:

“人的尊严不可侵犯。”

所以根据义务论,不能因为救5个人,你救有权力让另外那条隧道的1个人去死。

因为有些特定的权力,无论如何都不可损害,比如,活着的权力。

03

有人说,这道题根本没有意义。

确实,我们比这道题中的主人翁幸运得多。生活中少有在生死之际,还需做出如此艰难抉择的时刻。

但我们需要思考。

李诞在辩论中笑着说:生命的最大意义,是活着。

而活着最大的意义,是思考。

在李诞之后,罗振宇的辩词,我也从到到尾仔细看了一遍。

李诞选择猫,罗振宇选择画。

哪个对?

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就像价值论和义务论,那个对?

对与错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我们学会思考,看清世界。

人类发展到今天,出现了无数伟大的人,发展出了像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众多的知识,定理。

但没有哪个人能通晓一切,没有哪条定理能放之宇宙而皆准。就像相对论统治着宏观世界,量子力学主宰着微观领域。

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句名言:

“ 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人类就是带着矛盾,从猿类到智人,一路走了几万年。

救画没错,救猫也没错。李诞和罗振宇,我都同意。

这道题没法直接让人月入过万,没法直接让人开上豪车。甚至它还会让人难受得不想面对。

精神的锐利,不可能产生于舒适的环境。

罗振宇说,这道题真正的题眼,是火灾。

那么题眼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在两难中,摸着悬崖慢慢前行。

李诞这段视频我昨晚看的,说说我的看法:

艺术品的价值?这个概念到底是谁定义的?恐怕只是少数人,少数非常有钱收藏得起这些东西的人!所以说,艺术品这东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有什么用?没用!既然没用,何来价值?

再说说猫,那好歹是条生命。而且,大多数人都买得起(不包括那些死老贵的稀有品种)。而一些人不喜欢猫或养猫也并不是因为买不起,而是因为对这类小动物不是那么感兴趣而已!

再说说“远方的哭声”,李诞对此举了个记者的例子。对这个例子,我也想一脚踩在那个记者的脸上,再转转脚碾几下!原因很简单,你要求张三做一些牺牲去成全李四或因此为李四做好事,这什么逻辑?混账逻辑!张三凭什么因为你的要求(或者道德绑架)而牺牲自己去成全李四?他是欠了你还是欠了李四?如果他欠了你,直接还你就行了;如果他欠了李四的,那他若自己愿意选择牺牲而去成全别人那是他伟大!我们敬仰他!但前提是基于他已经深思熟虑并做好了这个决定和思想准备,如果是因为某些道德绑架者的忽悠,那我不但不会尊重他,还会鄙视他!因为他无脑!而且,即使他决定牺牲自己去成全别人,这和你们这些道德绑架的混蛋也没一毛钱关系!因为你没有资格要求别人!不论你是什么身份!

我觉得李诞在这期节目的表现可以成为《奇葩说》的经典画面,他非常擅长用搞笑的方式来表达接地气的观点,极具感染力。之前李诞在节目中一直表现出一种对辩论的抗拒情绪和态度,给观众一种他比较弱小的形象,事实上他坐在导师席上的表现也不是很突出。但是,他一旦下场辩论,他作为一名脱口秀演员的素质就展现出来了,段子说得贼溜,控场能力超强,观众很容易陷入他营造的欢乐气氛中。

越看奇葩说越觉得李诞其实很聪明,用一种戏谑的态度把所有的都做得举重若轻。我是比较赞同他的观点的。

这期的辩题是“艺术馆大火,我只能救一个,救名画还是猫”。

他的第一个论点是“艺术最大的价值在于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而生命,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活着。”

第二点说的是人们的注意力会很轻易转移,救名画吸引的短暂关注远不如每天和一只能提醒自己是好人的猫相处。

第三点回应黄执中“远方的哭声”观点,说现在很多高阶的知识分子,胸怀天下,不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却每天只想着怎么牺牲别人。

这三个点乍一看他都是从很个人的角度,在好多人眼里可能都是“格局不够大”的,他也说自己是一个自私的人,但恰恰相反,看到他的这些论点,尤其是第三个,让人感觉很踏实。

个人觉得厉害的点

1、切入点独特:从牺牲者的角度来辩论,自己自私但是不会伤害别人。

2、能掌握节奏:由于李诞经常说脱口秀,所以对辩论的节奏掌握的非常好,对自己的语速的调整,以及根据观众的笑声来掌握节奏。

3、辩论技巧强:能精准反驳黄执中老师的论点,把名画和小猫偷换成了“远方的哭声”和“眼前的哭声”,认为更高阶的人会明白“远方的哭声”更值得被救。针对这个观点,才提出为了可能是想象中的“远方的哭声”而牺牲掉眼前活生生的“眼前的哭声”是否值得。


我很认同他的观点!

其实说实话,我认同的是这个人,至于这个人的观点是怎样的,具体记不太清楚了,只是觉得李诞这个人特别幽默,而且是不同于其他人的幽默。有时候是发人深省的,有时候是意想不到的,而且不是毒舌那种,同时说的也是真话,不虚伪。这是我比较喜欢李诞的原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穆勒和丽莎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穆勒和丽莎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